沐川职中“孝福”主题教育师生践行事例报道(三)--用爱打开学生心结
沐川县中等职业学校 2020-03-03沐川县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,秉承“德能双修 知行合一”校训,以“三四五”德育工程为引领,以德育课堂为主阵地,大力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“三全育人”,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,切实加强学生德育品质建设和人文素质培养,摸索和总结出了以“孝福文化”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模式。为充分展示我校“孝福”主题教育,开展以来的成绩,讲述我们师生自己的故事,2020年3月起我们将会对“孝福”主题教育师生践行事例进行报道。
上课的时候,发现座位上少了一个人。又是她没来,这已经是这学期第三次不假不到了,是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吗?
正在班主任鲁老师拿起手机准备拨打电话的时候,一个中年妇女推开了教室的后门:“老师,我家女儿是不是没来学校?她早上离开家时给我留下字条,说再也不回来了……”
来人正是空位上学生小雨的妈妈,在她断断续续的描述中得知,小雨昨晚和她的妈妈大吵一架,今天早上留下字条离开了家,现在联系不上她,担心出事,所以,迅速赶到学校,姐姐也担心妹妹出事,专门请假从单位跟了过来。
小雨是走读生,住在姐姐家,妈妈也在姐姐家帮着带孩子,爸爸则独自留在农村老家。当务之急是找到小雨!老师找到小雨最要好的几个同学,通过各种方式,总算找到了小雨,通过沟通,她愿意回到学校,和老师一起跟妈妈、姐姐打开心结。
小雨尽量的平复自己的情绪,道出自己压抑在心里的苦水:
住在姐姐家的日子,小雨很不开心。她心疼自己的父亲一个人在老家劳作,特别是最近爸爸又生病了;她怨恨姐姐过早的结婚生子,父母拿出积蓄帮忙还贷款,妈妈要帮着带孩子也没有办法再去挣钱;妈妈告诉她不要随随便便带朋友去家里,让她有一种寄人篱下之感;偶然的机会,又听到姐姐说起妹妹就是一个拖油瓶,读个职中也没有什么作用……
凡此种种,小雨越想越难过,觉得自己在家里就是个多余的存在,如果家里少一个她,日子是不是就会过得好一点。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,她开始自暴自弃,开始有了出走的念头。
这是一个缺乏情感沟通的家庭,虽然妈妈和姐姐都是爱她的,但是在生活中小雨似乎感受不到她们的爱。小雨家境不好,她把家境不好的原因归结为姐姐早婚,心生怨恨。而姐姐却把贫困的原因归结为妹妹还在读书花钱。还有一点,姐姐对职中的认识偏差,让她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。
“小雨,老师觉得你思考了太多不适合你这个年龄思考的问题。姐姐的新家庭刚刚建立,作为父母,力所能及的帮助,这是无可非议的,一家人齐心协力,困难总会过去。当你到了姐姐这个年龄,我相信妈妈爸爸还有姐姐也会竭尽全力去帮助你的!如果自己把姐姐当自己的家人,也不会有寄人篱下之感,你的姐姐放下工作四处找你,因为她爱你,你是她至亲的家人呀,至于选择读职中,既然选择,就要努力做得更好,而不是自暴自弃……”当老师这番温柔而有力的话语传达出来的时候,小雨的情绪明显的平静了许多。
随后,班主任老师又借故支开了小雨,单独和姐姐、妈妈进行了一番交谈,小雨离家出走想法的确过于极端,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,家人之间应该多有情感的沟通和交流,除了生活起居,我们更应该关注她的心理健康,给她足够的爱,让她感受到她是这个家庭的一员。妈妈在做一些家庭的重要决定的时候,可以让小雨有知情权,这样,相信她能更加理解父母的做法。
后来,班主任老师调整了位置,安排了班上最外向的同学和她坐在一起,经常开导她。再后来,学校资助一批家庭确实困难的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,老师把她的名字报了上去。
一学期下来,小雨变得开朗了许多,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,最重要的是,她心里不再是怨恨,而是爱和温暖。
教育无小事,但教育的影响往往源于某一个细微之处,也许是一个和善的眼神,也许是一次触及心灵的谈话就足以改变一个学生。
2018级学前教育班班主任鲁利老师